会议回顾丨首届深理工与浙江大学联合年会在深举办
by 管理员 | 2023-11-24
11月19日至20日,首届“神经生物学前沿-深圳理工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年会”在深圳顺利召开,来自深圳理工大学(筹,以下简称“深理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以及浙江大学等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此次年会由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浙江大学、深圳市脑科学学会、深圳市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联盟协办。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生物学系系主任叶克强、精神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系主任韩明虎等联合主持。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在开幕式上表示,组织联合年会,一是为双方科研人员提供紧密合作的交流平台,同时考虑到深理工即将开设神经生物学本科专业,希望在办学和人才教育方面向浙江大学吸取宝贵经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指出,此次联合年会是一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科学盛宴,对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产业转化以及深化多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原副校长罗建红高度赞扬了深理工的办学理念,认为设立神经学专业是国内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突破。他介绍道,浙江大学医学院建立以来,与附属医院紧密合作,整合骨科、神经疾病科的临床科研资源,并借助学校计算机学院的脑机智能研究优势,有机地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多学科交叉也深植于深理工的办学理念当中,因此他非常期待与深理工就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建立长期合作。
此外,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光明科学城、光明脑科学产业创新中心和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并希望未来能围绕重大研究问题和重大研究项目,与浙江大学建立长期的、深度的研究合作。
浙江大学副校长李晓明表示,与会人员的深度交流极具启发性,期待明年将在浙江大学举办的联合年会,并向大家发出邀约。
本次年会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副校长李晓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神经科学系主任晏日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卜国军、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副院长周煜东、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椰林以及浙江大学教授高志华、刘冲、徐晗、孙秉贵等,围绕抑郁焦虑、认知障碍、药物成瘾等话题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嘉宾风采展示<<<
(按出场顺序展示)
周煜东 教授
周煜东教授的报告以“Neural control of feedingbehavior in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为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趋避对抗中摄食行为的环路和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周教授团队自主建立了两种趋避对抗模型——Novelty-suppressed feeding 和 Threatencue-induced suppress of sucrose seeking,分别对应了先天性恐惧和习得性恐惧,借助该模型确定了与趋避对抗摄食抉择直接相关的脑区——aPVT (anterior 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并证明该脑区的激活将有效克服小鼠在趋避对抗中的恐惧行为,抑制该核团活动则可显著抑制由高脂饲料诱导的多食小鼠在趋避对抗中的摄食行为。
韩明虎 教授
韩明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New PharmacotherapeuticStrategy and Rapid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韩教授以极富人文色彩的视角,介绍了中世纪以来人类应对和治疗精神疾病的惨痛经历,强调了近年来抗抑郁药物起效慢、易复发的弱点。随后,详细介绍了他研究抑郁症病理机制多年的重要发现,韩教授从社会挫败感模型小鼠中筛选到患病的易感个体及未患病的韧性个体,通过对两群个体的VTA区进行转录测序和电生理等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易感-韧性平衡理论”,即韧性群体是在易感性病理变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抑制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学变化,最终表现为不易感(韧性),因此,除了传统上采用的直接抑制病理变化的策略,还可以通过短期可控地加强病理以激活韧性保护机制。在小鼠模型中针对病理活化HCN离子通道的激活已经实现对抑郁症样异常放电和行为的显著抑制,这些研究成果为治疗抑郁症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朱英杰 研究员
朱英杰研究员以“Cellular and circuit architectureof lateral septum for reward processing”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朱老师团队借助单细胞测序、电生理及光遗传学,实现了对外侧隔核(Lateral septum)内细胞类型组成、电活动特性、分子表达和环路投射的深入研究,确立了外侧隔核是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特异响应的奖赏中心之一,该学术成果对戒断和避免药物成瘾提出了宝贵的启发。
陈椰林 研究员
陈椰林研究员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作了题为“One biochemical reactionunderlies both familial and 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的报告。陈椰林研究员团队发现了NMDR受体NR2A是快速抗抑郁药氯胺酮的一个全新靶点,且抑制后副作用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而针对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sAD)最强风险因子ApoE4的最新研究发现,ApoE可被γ-secretase剪切,剪切产生的C端片段可以抑制γ-secretase对APP的剪切,减少Aβ的产生。ApoE4不易被剪切,表现出较弱的保护作用,以此提出了ApoE4促sAD的致病新机制。
屠洁 研究员
屠洁研究员带来的报告主要探讨了“机体应激感知的神经机制”。机体外周长期的应激及炎症反应会带来神经环路活动的变坏,引发焦虑。屠洁研究员的研究发现杏仁核Astrocyte中谷氨酸转运体EAAT2在应激状态下表达显著上升,这会促进杏仁核放电活动增加,引发焦虑;屏状核(Claustrum)中的CaMK2兴奋性神经元和GAD2抑制性神经元在机体应激条件下会双向调节焦虑样行为;另外,前额叶皮层(mPFC)在高水平蔗糖刺激下可通过多巴胺神经元刺激下丘脑室旁核(PVM)活化并抑制焦虑样行为。
卜国军 教授
卜国军教授以“Pathobiology of ApoE in Alzheimer'sDisease”为题,介绍了团队多年来在sAD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工作。通过建立ApoE3和ApoE4细胞类型条件性过表达模型,卜教授团队明确了多种ApoE4作为sAD最强风险因子的致病机理:如在APP/PS1的AD模型鼠中,ApoE4在Aβ斑块形成的seeding阶段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ApoE4靶向替换(Targeted replacement)的小鼠由于运输胆固醇能力下降等机制,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障碍。卜教授还提到,来自肝脏的外周ApoE4也能通过破坏BBB促进大脑中斑块沉积及记忆减退。
周涛 研究员
周涛研究员向与会人员分享了“m6A modification is essentialfor active ribosome biogenesis during brain development and cancer cell”的报告。随着大脑发育,负责mRNA m6A 甲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下降,为探究这一修饰在神经发育中的功能,周涛研究员团队构建了m6A 甲基转移酶组分VIRMA的条件性敲除小鼠,研究显示mRNA m6A 修饰的下降抑制了核糖体合成相关的RNA降解过程,使蛋白质合成受阻,最终抑制了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造成了大脑的发育缺陷,并且VIRMA这一通路在肿瘤细胞中也高度保守。
高志华 教授
高志华教授带来了以“The role of microglia in generalanesthesia and sleep”为题报告。报告中,高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参与调控麻醉后觉醒中的最新研究成果。microglia在维持神经内稳态和病理性修复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炎症状态下会被显著激活,基础运动性大大提升,高教授的研究发现特异性缺失microglia的小鼠会在麻醉后优先醒来,并且microglia的促清醒作用依赖于其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提示了microglia在睡眠和麻醉状态下调控神经元活性的潜在机制,与会的老师和同学在提问阶段对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徐晗 教授
徐晗教授的报告以“基底前脑调控社交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为题,聚焦社交障碍相关的脑区、细胞类型及环路等研究进行了交流分享,徐教授团队的工作发现,BF(basal forebrain)的SST抑制性神经元通过投射到VTA区GABA能神经元,实现对下游NAc核团的去抑制,缓解恐惧情绪的产生,而自闭症模型中BF区的神经元出现显著减少;同时,在自主建立的社交恐惧模型中,BF中投射到LHb的vGluT兴奋性神经元过度活跃,促进了恐惧情绪的产生,向大家揭示了BF核团在社交恐惧及自闭症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环路。
孙秉贵 教授
孙秉贵教授的报告题目为“Efr3b is essential in socialnovelty by regulating the excitability of CA2 pyramidal neurons”,报告中孙教授介绍了自己团队有关解析大脑中Efr3b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Efr3b对细胞质膜磷脂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且在海马CA2、CA3区高度表达,研究表明Efr3b可通过调控CA2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而维持正常的社交行为。
孙毅 教授
孙毅教授的报告题目是“Immune pathway activated inneurons triggers neural damage after stroke”。孙教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团队近年来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脑卒中病理改变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转录因子C/EBPβ在缺血重灌注后仍然维持病理诱导出的高表达水平,持续激活炎症因子表达,从而促使神经元发生凋亡的机制。随后,详细阐述了利用自体重编程细胞进行干细胞治疗的优势。
晏日强 教授
晏日强教授的报告围绕“Targeting Glia BACE1 inhibitionfor Alzheimer's treatment”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深耕多年的研究成果。BACE作为剪切APP产生Aβ的酶,曾被认为是治疗AD的潜在有效靶点,晏教授的早期的研究表明5XFAD AD模型小鼠中BACE的敲除确实逆转了脑内Aβ的沉积,但是针对BACE开发的药物都没能改善认知功能。针对这一难题的深入研究发现BACE活性的抑制剂对神经元的活化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而microglia特异性的BACE敲除,通过增强Aβ被内吞降解,在逆转Aβ病理的同时,降低了副作用,在5XFAD小鼠上表现出良好的认知挽救效果,该成果为靶向抑制BACE-1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更有效的新方向。
刘冲 教授
刘冲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解析脑胶质瘤发生与演进图谱”。报告中,刘教授分享了实验室运用多学科交叉优势,结合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单细胞及空间组学测序技术、体内活体双光子成像和化学遗传学等技术,从多个层面解析胶质瘤起源及癌变的生物学基础,并筛选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和关键性治疗靶点。创新性提出胶质细胞瘤起源是整合细胞身份、基因突变组合方式、时间模式及微(宏)环境同时作用的结果。
杨帆 研究员
杨帆研究员就“大脑调节骨骼代谢的机制研究”做了报告。杨教授分享了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并调控交感神经元及内分泌——例如PTH(甲状旁腺激素)的释放进而调控骨骼代谢的研究,研究表明下丘脑VMH核团神经元可以通过激活交感神经元而抑制骨代谢;同时,PTH的释放还受到SFO核团中vGluT神经元的促进。另一方面,骨源性因子RANKL也能反过来抑制NTS脑区中的GABA能神经元,使得骨生成被抑制。
李晓明 教授
李晓明教授以“恐惧、焦虑、抑郁”为主题向参会人员介绍了他近年来的在焦虑症治疗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李教授团队研究表明杏仁核损毁小鼠中逃避行为基本不发生变化,但是恐惧情绪降低,并以此确定了从杏仁核到背侧大脑脚皮质(DP)的恐惧相关环路。通过对在焦虑和恐惧下各个脑区响应核团的大数据分析,整体性分析相关核团的重要性,全脑范围选择性的精确刺激已可实现对症状的显著缓解。另外,团队研究发现大麻可激活CCK阳性的vGluT神经元中CB1R受体,有效实现抗焦虑效果,通过解析大麻受体CB1R与配体共晶体的高分辨结构,并借助AI设计潜在激动剂进行活性筛选,有望开发出不具有成瘾性的抗焦虑药物。
活动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