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丨2023神经药理前沿论坛在深顺利召开!
by 管理员 | 2023-11-07
11月4-5日,由广东省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深圳市脑科学学会、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主办,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简称“脑所”)、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简称“深港脑院”)、深圳深脑康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 神经药理前沿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深圳顺利召开。
11月4日上午,受邀参加本次论坛的神经药理领域的顶尖专家们一同前往光明区参观了深圳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简称“脑创中心”)与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脑设施”)。
脑创中心以“科技园丁、赋能增效、携智入驻、产研贯通”模式,倾力打造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建成一年以来,脑创中心作为产业引力核心,建设脑机智能融合、脑图谱绘制技术等11个共性技术平台;吸引超60家企业落地光明科学城,其中30家企业入驻脑创中心园区;协助11家企业通过光明区脑科学企业认定;建成“阶段式”孵化产业空间超22万平方米;孵化来自首都医科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顶尖机构科研成果22个。
随后,各位嘉宾一同参观了脑设施大科学大装置的共享平台资源,脑设施是面向全球的跨物种、全尺度的脑科学创新科研平台,包含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科学部、啮齿类实验动物科学部和大设备实验科学部三大科学部。先进的科研设备、稀缺的动物资源以及卓越的技术服务能力使脑设施的共享资源平台受到了参观专家的广泛关注。设施建成后将对外开放,通过预约定制式服务的模式,将建成立足深圳、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脑认知和脑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脑功能、脑疾病、类脑智能与脑技术开发,基础与应用转化研究提供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研究、医药健康和动物育种等领域用户提供技术支撑和个性化服务,实现信息和资源的高效共享,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国的神经药理领域的前沿科学发展积聚力量。
论坛于4日下午正式开幕,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卞劲松主持了开幕式。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深港脑院院长王立平致开幕词,向所有的嘉宾和参会人员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他表示,本次论坛旨在进行神经药理基础研究的学术交流,为推动深圳市医学科学发展提供助力,鼓励深圳开展面向全国的学术合作;他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西丽大学城、光明科学城、脑创中心和脑设施等创新平台,希望从研究源头到市场应用有深度合作,也欢迎大家对平台的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携手共同推进神经科学、神经药理学研究和产业的发展。
本次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南方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青岛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为参会者带来了22场精彩纷呈的报告分享,内容涵盖了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癫痫、抑郁症、焦虑症、感觉异常、药物成瘾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并针对神经精神类疾病临床药物研发与新型治疗手段策略的应用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特邀嘉宾风采记录<<<
(按出场顺序展示)
姚红红 教授
姚红红教授以“环状RNA在脑卒中的治疗作用”为题进行了分享。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研究发现环状RNA在脑卒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脑损伤修复、新型治疗策略和早期预警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姚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团队对环状RNA-circSCMH1细胞外囊泡靶向递送系统的开发及其在卒中后血管修复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
孙衍刚 研究员
孙衍刚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Neural circuit mechanismunderlying endogenous opioid analgesi”。他向与会人员分享了其团队在阿片类受体在内源性疼痛和外源性疼痛中不同镇痛机制的发现,为解析阿片系统的功能以及深入研究痛觉调控环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张汉霆 教授
张汉霆教授“磷酸二酯酶:酒精成瘾治疗的重要靶标”的报告向大家分享了团队发现PDE4和PDE7A在调节酒精成瘾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调节cAMP-PKA-NFkB信号通路来调节酒精成瘾。
李锦 教授
李锦教授带来的报告主要探讨了“精神药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历史上的药物如酒、毒蕈生物碱和罂粟以及现代的抗精神疾病药物都将被讨论。同时,会议还将关注精神类疾病的防治重要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难题以及以信息与智能为标志的科学进步为精神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的机遇。
高召兵 研究员
高召兵研究员向与会人员分享了“靶向离子通道的抗癫痫药物研发”的报告。其团队靶向KCNQ通道癫痫药物的新机制和新药发现取得的重要进展,发现抗癫痫药物的亚型选择性与细胞膜磷脂的水平密切相关,实现小分子敏感性在钾通道中的移植;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离子通道药物研发平台,开展针对多类型离子通道的药物筛选及安全性评价,推动离子通道新药发现。
镇学初 教授
镇学初教授以“Targeted to Macrophage m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 (MIF) for drug discovery”为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其团队从MIF功能复杂性及在多种疾病中的高表达展开研究,发现MIF的抑制剂有很好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有良好的成药应用,在抑郁症、多发硬化等神经精神疾病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陈建国 教授
陈建国教授“基于转化药理学理念的抑郁症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的报告,从抑郁症目前的临床研究现状和发病机制进行了介绍,回顾了抗抑郁症药物的研发历程,提出基础研究需加强发病机制研究、为新药研究去关减卡和老药新用策略应受推崇的思考;为与会者分享了其团队多年间针对抗抑郁研究的历程,介绍了团队对卡托普利、维生素C、氯化铵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探究,详细描述了这些老药在抗抑郁症方面独特的作用机制。
韩明虎 教授
韩明虎教授以“Cilobradine and Rapid AntidepressantAction: Potential New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为题向参会人员介绍了他多年深耕抑郁易感与心理韧性领域的重要发现,韩教授开创以CSDS范式行为筛选具有心理韧性的个体,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发现韧性组有更多基因受到应激调控,而这些基因很多起到代偿作用;提出抑郁症的防治采用逆转病理机制的同时,也需要重视“易感-韧性平衡理论“下增强韧性的直接增强主动机制和激发主动代偿机制的治疗策略。
胡霁 研究员
胡霁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Reverse-translational Study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分享了其团队应用“反向翻译”方法,基于研究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来解码人类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围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拮抗VTA脑区GABA神经元中的GABAA受体缓解精神病行为”和“丙泊酚会抑制VTA 多巴胺神经元放电”分享了其团队的研究进展。
卞劲松 教授
卞劲松教授带来了“靶向钠钾ATP酶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物研发”为题的报告,从钠钾ATP酶的结构和亚型、基本功能及关于其功能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靶向钠钾ATP酶DR区域的单克隆抗体DR5-12D,着重介绍了干预钠钾ATP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在帕金森病、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相关进展;进一步提出钠钾ATP酶在疾病干预中正本清源的作用,对未来靶向其相关多肽的研发策略进行了展望,最后强调了基础科研向临床转化的重要意义。
叶克强 教授
叶克强教授的报告主题为“A-Synuclein PET tracer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报告首由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切入,提出解决如何精准诊断帕金森病的迫切性和挑战性;其团队研发出匹配PET成像技术的化合物α-syn PFF Fibrils-F0502B可以在体特异性识别α-syn蛋白,准确帕金森病病理特征的诊断,[18F]-F0502B具有重大临床推广意义,且有望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应用中发挥作用。
刘胜 研究员
刘胜研究员带来了“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mechanisms of visual processing”为题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所建立的单细胞钳测序、视觉刺激系统、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等方法技术的革新,在细胞基因表达谱解析、视神经细胞基因表达模式、神经再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孙金鹏 教授
孙金鹏教授以“发现GPCR作为听觉和平衡感受器”为题进行了报告分享,GPCR通过复杂的配体系统在感知荷尔蒙和感觉,包括痒觉、力、味觉、嗅觉等功能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听觉和平衡中的作用解析尚未完善;孙教授团队发现了可接收机械力的GPCR受体,在听觉和平衡的功能实现中有重要作用。
王立平 研究员
王立平研究员以“Digitizing the study of neuralcircuits and naturalistic mouse behavior”为题分享了团队在本能行为神经机制解析中的进展,报告首先强调了本能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研究路径,着重介绍了其团队对本能行为的皮层下神经环路的解析、快速眼动睡眠期与本能恐惧间的重要神经环路的发现、以计算行为学解析动物精细序列行为、摄食行为和环境探索间神经调控机制及小鼠抑郁相关3D行为图谱解析方面的重要工作;最后提出机体整体观启发下的脑健康研究与慢病防治调控的展望。
陈忠 教授
陈忠教授以“癫痫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新靶标研究”为题进行了分享。他指出癫痫治疗的困境和原因,以及研发创新药物的难点。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海马下托和GABAB受体是抗癫痫的理想靶点,并探索了癫痫不同发病阶段和类型的防治方法;也提出了基于癫痫发作电活动特征的药物调控和设计钾离子敏感的药物释放系统。
高翔 教授
高翔教授进行了“基于创新模型的靶点发现和药物开发新体系”的报告。他介绍了团队目前建立的全人源抗体小鼠模型、疾病小鼠模型以及无菌小鼠模型的进展,提到与更多学者、临床,并介绍了与临床转化相关的工作进展和个体差异的问题。与会者还讨论了野化小鼠基因系的实现方法。
邵振华 教授
邵振华教授的报告为“神经系统GPCR药理学与药物发现研究”。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神经系统GPCR药理学与药物发现研究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团队揭示了非单胺类新一代帕金森治疗药物的开发机制,发现了新型变构位点和变构药物,以及基于药物多重药理学机制的干预策略。这些成果有望解决目前难以成药的问题,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突破。
蒋若天 研究员
蒋若天研究员以“全麻药物调控意识状态的新机制”为题进行了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在麻醉药物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的影响。
韩峰 教授
韩峰教授的报告关于“Targeting cell-cell communicationand signaling in neurovascular diseases”,其团队发现了血管内皮细胞源性分泌蛋白Semaphorin 3G参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病理过程,并揭示其通过影响内皮细胞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血管重塑的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特异性敲除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Cdk5)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障碍,进而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提示血管内皮上的Cdk5可能是治疗癫痫的潜在靶点;化疗药物硼替佐米诱发认知功能障碍同内皮细胞自噬紊乱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脑血管内皮TFEB-STAT3-IL23A信号异常在小胶质细胞激活和认知功能障碍疾病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王晓辉 研究员
王晓辉研究员以“精神活性物质化学生物学”展开了分享,以精神活性物质摄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切入,分享了其团队在有关TLR4和CBD的精神活性物质的转化研究中取得的进展。
周其冈 教授
周其冈教授对“胶质细胞-神经元微环路的构建与功能”进行了分享,其团队发现一种全新神经环路构建模式,认为星形胶质细胞直接投射海马新生神经元,具有突触样超微结构和电生理信号传输;星形胶质细胞囊泡释放谷氨酸会影响恐惧记忆形成和癫痫发作,星形胶质细胞-新生神经元环路会损伤神经元间环路构建,新生神经元的衰老决定了星形胶质细胞的输入。
皮荣标 教授
皮荣标教授带来了以“新型分子PT109B多功能抗AD的研究”为题的报告,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分子多激酶抑制剂PT109B,具有神经保护、抗炎、抗氧化、诱导干细胞分化的作用,同时可抑制淀粉样蛋白产生及斑块形成、诱导As重编程为神经元,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分析提示了其能安全有效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作用。
在闭幕式上,深港脑院院长王立平进行了闭幕发言。他再次感谢了各位特邀嘉宾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为期两天的论坛交流为神经药理学研究碰撞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进一步推进了各院校、专家团队间的合作交流;他还希望与会嘉宾可以为脑设施平台共享方案提供更多宝贵建议,促成科研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养更多交叉领域的青年人才,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神经药理领域的未来布局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