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news

学术交流 |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淑娴博士线上交流

  近日,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邀请,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淑娴博士在线上分别为深圳先进院的师生们做题为《白介27在脂肪细胞中的新功能》、《γδT细胞与社交行为的关系》的报告。报告由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王立平研究员主持,师生共计40余人参加学术交流。


尹芝南教授和杨淑娴博士在线上进行学术分享


  免疫系统在生理状态下对机体各脏器功能起重要调控作用。对于机体的能量代谢来说,免疫细胞的趋化与激活可以改变局部组织代谢水平,也可以通过表达、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或代谢活性物质如ROS 等经由循环系统来调节近端或远端组织细胞的代谢状态。免疫调控在代谢紊乱中已成为研究热点,肥胖与脂肪细胞的代谢密切相关,其中棕色和米色脂肪组织的产热作用在对抗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对棕色/米色脂肪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多种细胞因子的详细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探究。对于神经系统而言,免疫因子在调控神经元活性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免疫因子IFN- 

  尹芝南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了IL-27信号通路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且第一次证明了IL-27受体在非免疫细胞--脂肪细胞上表达并发挥重要功能。该发现改变了对IL-27功能的已有认识,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分子,除主要在T细胞上表达,在感染免疫及自身性免疫疾病中发挥作用及功能外,该工作揭示了IL-27信号通路在代谢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也给未来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该工作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2021年Nature杂志。 

  杨淑娴博士的汇报展示了脑膜驻留的γδT细胞通过分泌IFN-γ调控小鼠社交行为。γδT细胞缺陷小鼠或γδT细胞特异敲除IFN-γ的小鼠表现出社交行为障碍。同时杨淑娴博士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CXCR6信号是脑膜γδT细胞特异的趋化信号,并且只有脑膜驻留的γδT细胞而非血液循环中的γδT细胞对小鼠的社交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报告会现场师生交流中 

  在现场交流环节中,师生对于尹芝南教授的研究兴趣浓厚,问题集中于IL27作为治疗手段是否会有未知的副作用上。师生们也问到杨淑娴博士γδT细胞在脑膜中特异的区间分布,以及趋化脑膜γδT细胞的CXCR6的配体来源。杨淑娴博士对前囟处脑膜γδT细胞特异分布作了说明,并指出脑膜巨噬细胞来源的CXCL16是γδT细胞的趋化因子。

 

- 主讲人简介 -

------------------------------


尹芝南 教授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

 

  尹芝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免疫细胞分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等。

 

  1997年-2006年任职于耶鲁大学医学院,2007年-2013年聘任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7月起作为广东省第四批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被引进到暨南大学筹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并出任院长,2014年荣获中国侨联“第五届侨界贡献奖”,2018年荣获中国侨联侨界贡献奖二等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9年被聘为珠海人民医院学术总监。

 

  主要研究方向为γδ T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其在肿瘤免疫、肝炎和肠道菌群调控中的作用,并开展γδ T细胞治疗肿瘤、肝炎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Immunology, JEM,JCI ,CMI,Hepat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文章65篇,2014-2020连续7年上榜爱思唯尔高被引作者。

 

 

杨淑娴 博士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淑娴,2014年毕业于广东药科大学,2020年于暨南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硕博连读期间师从尹芝南教授,主要研究gamma delta T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神经炎症的治疗修复,研究成果发表在JEM,JCIS,MSE:C等杂志,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后阶段主要研究行为与免疫的关系,获得第69届博士后面上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