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研究员线上交流
by 柯进 钱玮欣 | 2022-05-22
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刺激体表缓解身体症状,这一现象十分保守,从动物的一些本能行为一直衍生到人体的针灸疗法。
4月26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简称“脑所”)王立平研究员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简称“针灸所”)朱兵研究员在线上为深圳先进院的师生们作了题为《针灸与脑科学发展》的报告,报告由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王立平研究员和针灸所所长景向红教授共同主持,腾讯会议平台同步直播,深圳先进院、针灸所逾200人参会交流。
报告会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朱兵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西方针灸学的发展史。在古代医学体系中,“皮肤刺激疗法(Epispastics)”是最普遍的医疗手段,例如古埃及医生的刺络疗法,热灼疗法和贴敷疗法;希波克拉底的体表刺激疗法和放血疗法;古希腊的拔罐疗法;以及各种体表物理刺激疗法在近代欧洲的复兴。
接下来,朱兵研究员回顾了20世纪生理学成果与体表刺激相得益彰的关系,介绍了牵涉痛机制的“外周论”、“中枢论”,以及躯体内脏联系的“会聚-易化理论”。朱兵研究员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探讨了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医学的发展、胚胎身体体节与经脉、体表刺激所激活的神经纤维类型,以及病理条件下穴位的敏化机制。
最后朱兵研究员讨论了体表刺激疗法遇到的挑战,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经皮神经刺激疗法(TENS),植入式神经刺激疗法,迷走神经电刺激疗法和美国NIH提出的SPARC计划对于针灸的发展和疼痛的治疗的重要意义。
朱兵研究员汇报结束后,深圳先进院脑所李翔研究员,王虹研究员和杨帆研究员围绕大脑与骨骼、内脏的功能调控,介绍了当前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参会者就“中枢与外周相互调控的生物学原理”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双方期待后续深入的合作交流。
-------------------------------------
朱兵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朱兵,巴黎第6大学生命科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针刺研究》杂志主编。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学科和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直从事针灸效应的机制和临床研究。
发表SCI源刊论文60余篇,撰写《针灸的科学基础》(1998)和《系统针灸学》(2015)专著。主持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科技部973项目、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项目。主持和参与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研发的针刺手法仪和耳迷走神经刺激仪获国家发明专利,并畅销海内外。
在疼痛研究领域有新的发现,首次系统描述了大鼠最具“痛中枢”形态和生理学特征的核团-延脑背侧网状核。原创性提出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与生物进化相关,是人类永恒的本能医学体系;并呼唤复兴体表医学。对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和全身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穴位效应规律分类的“单元”和“集元”假说。首次证实耳迷走神经部分传入与孤束核的联系,提出耳−迷走神经是耳针发挥特异效应机制的论点;并采用自主研发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仪治疗癫痫和抑郁症等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针灸的非特异效应领域首次提出“皮–脑轴与针灸广谱效应”的观点;对穴位的本态有创新性发现,率先倡导了穴位敏化的理论和“穴位敏化池”的微理化环境概念,提出穴位就是能与相应靶器官发生cross-talk的体表位域的论点。对循经感传机制、经脉沟通体表上下之间、经穴与脏腑内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机制开展了广泛系统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