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news

学术交流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来访交流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易再发,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中国人脑卒中患者的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与欧美患者不同。欧美卒中患者超过90%的血管狭窄或堵塞发生在颅外,中国人血管堵塞将近60%发生于颅内。颅内血管狭窄后,不管是支架置入还是手术搭桥,其适应症、副作用均难以令临床医生和患者满意,且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较高。


除了上述的脑大血管病变外,脑小血管硬化则会引起脑白质病变、血管性痴呆、记忆下降、睡眠不良,以及性格、脾气变化等。脑小血管病变占卒中的25%,国内外均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1年12月9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简称“脑所”)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院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来访交流,并在深圳先进院E601会议室为师生们做题为《缺血适应与脑卒中》的报告。


报告由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王立平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院士,深圳先进院脑所副所长屠洁研究员等40余人参加学术交流。




报告会现场


尼采曾说过“不能毁灭我们的打击,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之中。


在脑梗死发生前,有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小中风)的患者,与无“小中风”的患者相比,梗死面积相对较小且预后较好。这可能提示,脑组织反复、短暂的缺血缺氧,能提升脑组织抗缺血的能力


根据远隔缺血适应(RIC)理论,吉教授团队创立了安全易使用的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即双上肢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的训练治疗方法。RIC是一种新的缺血适应方式,通过远隔器官短暂的缺血-再灌注,以保护靶器官例如脑的持续缺血性损伤。


吉教授团队开发的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是通过对双上肢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刺激,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物质,增强心、脑、肾等生命重要器官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严重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从而预防与治疗高血压、心梗、中风、等缺血性疾病


同时吉教授团队研究表明RIC能减少脑卒中患者介入手术后的并发症、延长救治时间、减轻再灌注损伤等



吉教授现场交流中




吉训明,神经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宣武医院-哈佛 麻省总医院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中方主任、国家远程卒中中心主任、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国家卫计委脑防委学术部主任。


吉训明教授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系统从事脑卒中的转化医学研究,主要在脑卒中预防、急诊溶栓救治、神经康复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以第一/责任作者在Nature, Stroke, Neurology, Neurosurger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的广泛关注;主编我国首部《脑血管病急诊介入治疗学》专著,获国家专利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