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医学院郭德银教授与刘迎芳教授来访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by 张钰林 | 2021-08-03
2021年8月2日,中山大学医学院郭德银教授和刘迎芳教授来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生命健康学院,并分别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科研成果作学术报告。报告现场,两位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度的学术交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报告现场
郭德银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核酸依赖的抗病毒机制和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郭教授在报告中简要概述了目前已知的抗病毒免疫的类型及其特点,并分享了其团队基于核酸抗病毒免疫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传统抗病毒免疫系统主要包括RNAi、DNAi以及CRISPR/Cas系统。近期,郭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病毒免疫系统:Endogenous RTase/RNaseH-mediated Antiviral System (ERASE), 该系统最显著生物化学特性是由DNA介导的病毒RNA剪切。基于ERASE, 郭教授团队在小鼠胚胎干细胞水平上解析了内源性逆转录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其在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的潜在应用。此外,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郭教授洞察到口服药物缺乏是当前抗病毒治疗的瓶颈,所以其团队也努力发挥其自身优势,致力于新冠病毒的创新型药物研发,并发现了一些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以及特异性药物,为新冠病毒的转化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郭德银教授作报告
接着,刘迎芳教授作了题为“一种新型DAMP类细胞因子的发现及在急慢性炎症疾病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刘教授在报告中展示了其团队围绕着流感病毒所进行的最新研究工作。在对病原感染及一些慢性炎症疾病分析中,刘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DAMP)类细胞因子:IFP35/NMI。该类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分泌,介导了病毒感染所诱发的主动防御反应,且在神经炎症相关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的炎症反应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刘教授还指出该类蛋白可作为一种新的炎症反应的生物标记物和炎症药物开发的治疗靶点,例如,血清IFP35水平可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标记物,并能应用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分级,而中和抗体靶向IFP35则显著降低了小鼠新冠相关症状。刘教授团队的研究指出了DAMP在炎症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潜能,为急慢性炎症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刘迎芳教授作报告
报告后,在场师生与两位教授围绕神经免疫以及神经炎症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如中枢-外周免疫机制的新型研究方向,相关细胞因子在神经炎症中的特异性及其转化应用,也对未来的合作研究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