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news

脑所PI午餐交流会第11-20期总结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是科研院所开放、联合、创新运行机制的重要一环。为拓展不同领域人才交流合作的平台,提高交叉学科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协作科研氛围,自20201028日至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脑所”)已开展第11-20所内PI午餐学术交流会(以下简称“午餐交流会”),通过PI午餐交流会,对促进所内学术交流及科研团队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

    为了在脑所营造一个促进不同科研方向PI之间开放研讨的良好氛围,激发交叉创新的科研灵感与思路,脑所自20205月开始举办了每两周一次的午餐交流会,不仅促进了PI之间不同研究方向的深入交流,同时加强了组间科研合作。午餐交流会第11-20分别由脑所PI祝心舟、周鹏程、张小康、丁澄、黄良宇、张淑雯、杨欣、刘雪梅、朱凯川、刘青主讲。

    在第11-20期的午餐交流会上,脑所科研团队围绕新晋入职PI的相关研究课题内容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祝心舟副研究员分享了关于亚低温疗法中冷诱导蛋白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方向可能为脑部疾病包括缺血性脑损伤及神经突触损伤的治疗提供新靶点;周鹏程副研究员分享了两种新的钙荧光数据科学分析方法,一种是全自动提取变焦显微镜原始数据中的单神经元活动,另一种是将钙荧光成像和电子显微镜成像相融合的分析方法;张小康正高级工程师就离子通道双配体激活机制进行探讨分享;丁澄高级工程师分享了在嗅觉和味觉系统中,特异的环路对应特定的外界刺激,并指导机体产生相对固定的行为反应;黄良宇高级工程师提出生物大分子的液相分离在细胞内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但还需开发新的技术,在神经突触甚至神经网络的层面上探讨相变的功能与其调控;张淑雯副研究员分享了对钙离子通道突变小鼠的研究,该研究提供了突触前钙通道可动态调控突触可塑性的直接证据,该研究方向为突触短时程可塑性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杨欣高级工程师提出了在介观和微观水平探索深部脑刺激干预脑疾病的神经网络机制将进一步拓宽其临床应用;朱凯川高级工程师阐述了抑制β-分泌酶1对突触损伤的机理;刘青副研究员分享了嗅结节在气味偏好和奖赏中的神经环路机制,该研究有望为成瘾、偏食和肥胖等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神经环路层面的实验依据。

    午餐交流会是脑所PI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及推动合作的重要平台,脑所在未来将继续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所内PI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科学创新的智慧火花,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创新工作。



20201028祝心舟主讲,主题:冷诱导蛋白: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新靶点

20201110周鹏程主讲,主题:脑数据科学 (neural  data  science): 从原始数据到科学发现

20201125张小康主讲,主题:离子通道双配体激活机制初探


20201209丁澄主讲,主题:Chemical senses: from peripheral to central, from molecule to behavior

20210203黄良宇主讲,主题: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in the Synapse


20210224张淑雯主讲,主题:Mechanism underlies Ca2+ dependent synaptic plasticity-Study of Cav2.1-IMAA KI mice

20210331杨欣主讲,主题:深部脑刺激的新机制和适应症研究

20210414刘雪梅主讲,主题:VTA GPR37 regulates innate defensive behaviors

20210428朱凯川主讲,主题:抑制β-分泌酶1损害神经突触可塑性


20210512刘青主讲,主题:嗅结节在气味偏好和奖赏中的神经环路机制


往期回顾

1. 脑所第01-10PI午餐交流会:http://bcbdi.siat.ac.cn/index.php/news/showNews/nid/2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