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news

宝安日报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光明科学城

5月1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央媒省媒记者走进光明科学城,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风活动,实地走访光明生命科学园、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市湾有引力科技有限公司(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探寻光明科学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媒体采风团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调研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创新能级跨越提升


当天上午,媒体团首站来到光明生命科学园。光明生命科学园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大科学装置坐落其中。


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楼的DNA转化与涂布功能岛内,智能机械臂随着作业指令,正在为媒体团演示如何将多个生物试剂和样品准确地放进微孔板内,井然有序地进行自动化实验流程操作。“通过自动化技术,实验效果更加精准,不仅试剂耗材大幅下降,还避免了人手加样取样对实验造成的扰动和误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副所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经理袁海说。


袁海透露,合成生物领域的“云实验室”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上线。届时,实验室用户可以远程下单,并在自己的终端设备上看到实验的进度,获得实验结果的反馈。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公司明确有使用意向。


同样受市场青睐的还有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黄天文告诉记者,“从事大脑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产业转化,需要大量的动物模型、精密昂贵的仪器设备,而我们可以为基础研究、医药健康和动物育种等领域用户提供研究平台、技术支撑和个性化服务,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媒体采风团在深圳湾实验室展厅参观


当前,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在建和运营的达20个,其中,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鹏城云脑Ⅲ、材料基因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质条件。随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运转和资源共享,将有力加速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光明、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级迈上新台阶。



媒体代表团参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人才“磁吸力”增强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光明区大力建设高水平院校,搭建高端科技服务平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系统,依托新平台吸引和培育顶尖高端人才。


深圳湾实验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深圳湾实验室成立之初,以特有的高精尖技术支撑平台集群优势,面向全球范围高标准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具有成功产业转化经验的稀缺人才,目前实验室拥有科研团队百余个,科研人员占比超85%,在系统生物学、计算化学等学科领域形成国内人才聚集地。


生命科学是光明科学城的主攻方向之一,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院所,深圳湾实验室和深圳医学科学院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求贤若渴,携手释放招才引才信号,向科研人员抛出橄榄枝。



光明生命科学园(资料图片)


人才“吸磁力”从何而来?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说,“我们不仅‘以才引才’、‘以才育才’,还推出鼓励机制,支持创新型研究。”以深圳湾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建立“深圳湾学者”管理机制,具体分为“深圳湾港湾学者”“深圳湾同舟学者”“深圳湾启航学者”三个类别,以此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地探索。


“我们建立了包括‘科研无忧’人才保障机制、‘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在内的保障策略,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深圳医学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深圳市湾有引力科技有限公司(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简称“湾有引力”)则是这关键的“吸铁石”之一。湾有引力由光明区联合深圳湾实验室合作成立,其主要职责是扶持科学家创业和服务生物医药初创企业,打造深圳源头创新标杆项目展示地和生物医药资源聚集地。


据湾有引力CEO、深圳湾实验室转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湾有引力一方面打造具有一流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生态,另一方面要承接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科研高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学家创业品牌。此外,湾有引力还要吸引更多具有潜力的源头创新类项目聚集。


近年来,光明科学城前瞻布局大科学装置,建设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原始创新能级不断提升,产业创新机构推动成果高效转化,强大科研力量和技术平台支持,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慕名向这片创新热土奔赴而来。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林彦君/文 通讯员 韩志强/图

https://iguangming.sznews.com/content/2024-05/20/content_30953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