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news

深港澳脑科学季系列会议丨The Role of Microglia in Health & Disease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3年3月30日-4月1日,“深港澳脑科学季”系列学术会议之The Role of Microglia in Health & Disease小胶质细胞生理与病理功能专题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为“深圳先进院”)圆满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多维度展示小胶质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特征图谱与功能研究前沿进展,推动全球小胶质细胞研究领域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为重大脑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与干预提供强大助力。研讨会由德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先进院研究员、深圳理工大学(筹)神经生物学系主任Helmut Kettenmann筹划和指导。本次会议特邀加拿大皇家学会研究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系主席Brian MacVicar作主旨演讲,来自日本国立九州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兰州大学、南昌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带来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伊始,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做研讨会开幕致辞。王立平表示,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免疫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学科领域备受瞩目,其前所未有的研究浪潮带给了脑科学研究以新的视角和力量。构建一个小胶质细胞科研成果的交流平台、推动脑科学的发展、合力探索脑科学未知疆域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的任务和使命。

  为期两天的会议共进行了17场高潮迭起的学术报告,涵盖了小胶质细胞在胚胎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脑损伤等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更替、代谢、分类、与神经元互作等多个研究方向,有力推动了小胶质细胞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成果的充分交流。

  Helmut Kettenmann院士发表题为“Introduction and history of microglial research”的开场报告。报告从胶质细胞的发现和分类、小胶质细胞的定义和命名、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的小胶质细胞研究史、多种交叉研究手段在小胶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小胶质细胞研究的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综述了小胶质细胞的研究历程和科研展望,提出了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免疫、稳态维持、疾病背景下的作用是辩证的、复杂的特性,因此深耕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稳态,乃至机体稳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当代神经科学家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会特邀主讲嘉宾Brian MacVicar教授作主旨演讲“Microglia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neuroinflammation and neurodegeneration”,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新型活性氧探针,首次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在产生活性氧并影响神经元活性的直接证据。Brian MacVicar教授还展示了利用人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产生的类器官和神经球在低氧胁迫下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互作研究中的应用,为小胶质细胞的低氧生物学提供了更多研究方向。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的野田百美教授的报告以“Involvement of functional changes in microglia in tumor metastases”为题,分享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外周肿瘤发生脑内转移过程中对肿瘤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的重要进展。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教授指出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AD)关键的病理因素之一,通过清除小胶质细胞可显著改善神经炎症以缓解AD的症状。郑教授课题组发现在小胶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谷氨酰胺酶可以显著缓解神经炎症、改善AD小鼠认知功能的减退并调控小胶质细胞外泌体的分泌,报告同时介绍了纳米酶在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唐亚梅教授以临床现象为切入点,对放射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控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在受损脑组织中招募外周T细胞浸润脑实质,同时揭示了一种新的小胶质细胞亚型,更新了领域内对小胶质细胞亚型分类的传统认知。


  中国科学院重庆分院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干细胞与衰老研究中心主任李礼研究员,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任思强教授以小胶质细胞调节兴奋性神经元活动为中心问题,利用膜片钳、光遗传等技术手段探索了小胶质细胞胞内钾离子在神经元活动中的重要功能。


  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李汉杰研究员利用单细胞组学分析,揭示了人类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谱系在发育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三维特征。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胜祥教授利用双光子成像技术,实时追踪了缺血性脑卒中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多样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谷岩研究员利用AD模型小鼠展开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研究,发现补体依赖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吞噬过程是AD背景下记忆力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靓副教授利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SIRPα敲除小鼠,揭示了小胶质细胞的SIRPα信号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AD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重要靶点。

  东南大学医学院首席教授姚红红为与会人员展示了利用空间转录组测序获取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全脑细胞基因表达特征图谱,并将卒中后脑梗塞区域的小胶质细胞进行亚型分类,为小胶质细胞在卒中后的功能探索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彭勃研究员系统性地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内小胶质细胞的更替机制,其工作对深入了解小胶质细胞的生命周期并指导临床转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吉云研究员详细探究了小胶质细胞在痒觉感受方面的重要功能及其在外周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对话中的作用机制。

  厦门大学医学院陈小芬教授通过对小胶质细胞表面重要蛋白Trem2在A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发现了可溶性Trem2的重要配对补体,并开发了基于可溶性Trem2的短肽,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志华揭示了Ⅱ型己糖激酶在调控小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功能中的双重作用机制,为靶向小胶质细胞代谢通路以干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的潜在治疗策略。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亮教授通过对小胶质细胞机械力受体Piezo1受体的研究,表明了小胶质细胞通过Piezo1感知老年斑硬度而激活,表明Piezo1因此可能是AD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同时,张亮教授也介绍了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及髓鞘再生工作的新进展。


  

  在海报展示环节,来自全国众多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同样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通过为期两天的科研盛宴和思维碰撞,参会者们切实体会到了小胶质细胞领域研究的蓬勃发展,也共同探讨了未来合作的布局和方向,并表示对下一期小胶质细胞生理与病理功能专题国际研讨会的无限期待。

  本次会议由深圳市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机制与干预重点实验室(筹建启动),深圳市重大脑疾病机制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筹建启动),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胶质细胞分会主办,由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蔡永业脑神经科学研究所承办,深圳市脑科学学会,深圳中科先进产业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协办。




深港澳脑科学季(GBA-BSAS)


  深圳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始终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为努力强化深港澳高水平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水平,作为目前深圳市支持的唯一面向深港两地科技合作的基础研究机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计划从3月中旬到5月底推出“深港澳脑科学季”,期间将举办一系列的学术与产业交流活动。

 (本系列活动合作单位:中科先进基金)